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8月底,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,連接工業設備總數達到7600萬臺(套),全國在建“5G+工業互聯網”項目超過1800個。 數字技術向制造業加速滲透、融合,工業領域數字化場景不斷豐富、數字應用程度不斷加深。“5G+工業互聯網”,“+”出哪些新變遷? 芯片掃描,可為每套服裝智能調度面料、輔料;數據追蹤,就能掌握每件產品的生產、分揀、包裝狀態……借助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化方案和供應鏈“共享”,服裝制造商青島瑞華集團實現生產流程數字化,訂單響應周期由原來的20天減少至7天。 這是服裝業的觸“網”之變。當工業互聯網與5G結合,大量設備入網上云,海量數據毫秒級傳輸,更多行業和企業正擁抱數字升級的機遇。 降本——通過平臺上的數據共享和生產協同,很多制造企業快速感知市場、匹配供應商、降低備貨成本和庫存壓力;借助遠程設備操控等實現無人化、少人化生產,在礦山等領域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。 增效——通過設備的聯動和數據資源的共享,制造、運輸、質檢等多個環節的效率不斷提升。 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實現運單和運力的匹配,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網絡貨運平臺與百度智能云合作,實現貨車路線規劃、批量算路等智能操作,提升車與貨的匹配效率;利用5G物聯網實現數據與云端的互聯,聯想武漢數字化工廠主板生產測試車間,30分鐘便能實現產品換線。設備協同作業、人工智能質檢……“5G+工業互聯網”的融合探索在多領域提速。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說,目前全國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在建項目超1800個,覆蓋原材料、裝備制造、消費品等數十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和領域。“5G+工業互聯網”產業熱情度高、創新活躍、成效顯著。 將直播電商數據與服裝、消費電子等領域的企業聯動,通過消費數據反饋在珠寶加工等產業集群增添質檢倉、配套倉,快手探索直播賦能產業集群的新模式。 京津冀地區,以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特色產業為主,形成一批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典型應用方案;在西部地區,企業集中在煤炭開采等領域進行智能化創新,已成為示范性較強的應用實踐。(記者 張辛欣) 信息來源:新華社